曾幾何時,中國企業一度被戲稱為“三無”企業。即:無自主品牌、無自主設計、無核心技術,只能依靠代加工生產來賺取微薄的利潤。如今,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和5G、AI(人工智能)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,中國制造”已經加速向“中國智造”轉型升級。
有數據顯示,在2021年9月的全球“燈塔工廠”的評選中,總計54家燈塔工廠獲評。其中,中國燈塔工廠高達16家。而截止到目前,中國“燈塔工廠”數量已達31家,是擁有"燈塔工廠"最多的國家。入”燈塔工廠‘’意味著企業在智能制造的當下,能采用新技術、新研發走在世界前沿,并在業務流程、管理系統以及工業互聯網、數據系統等方面都有著卓越而深入的創新。包括友達光電、寧德時代、中信戴卡、富士康、海爾等企業紛紛上榜,成為數字化制造和全球化4.0的示范者。
無疑,積極擁抱數字經濟,推動精益化、自動化、智能化生產已經成為我國制造業企業前進的方向。但對大多數終端制品企業而言,從“制”到“智”雖僅一字之差,卻蘊藏著千萬企業背后“科技強國”的使命,這也對企業提出了更高要求。一方面除了看清楚轉型的方向、鋪好轉型的道路外,企業也需要具備走穩、走好路的能力;另一方面,智能制造企業需要在戰略規劃、數據、技術、軟硬件應用、知識與經驗轉化和人才保障等方面提升綜合能力,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“思維導圖”。
《塑膠工業》在實地走訪中也欣喜地發現,以往工廠臟亂差”的形象大為改觀,取而代之的是干凈整潔的生產車間;盲目購買自動化設備自動化生產線的情況在減少,更多的是根據市場和需求在調整方向;依靠大數據、互聯網,信息孤島,自動化孤島被逐漸破除,車間生產設備的健康狀態也能得到有效管理;錯落有致的機器人,幾乎完成了裝卸、運送、打包等一系列工作;工廠只需少量的人工,便可看管所有設備;智能管控系統如同“監管者”,實時顯示整個工廠的運行狀態,一旦發現某個環節“開小差”,便能自動報警處理;工廠打造的智能柔性生產模式,具有高度協同性和超強的續航能力,哪怕是夜間,也能不間斷的作業......
在這個過程中,不少制造業企業已經筑牢基礎,具備打造智能工廠的實力。如美的、格力、比亞迪、海康威視、長城汽車等等,在產品生命周期內對整個價值創造鏈的組織和控制再進一步,不管是從創意、訂單到研發、生產,還是終端客戶產品交付環節,都能通過智能識別、人機交互技術、決策和執行技術,從而達到設計流程、制造流程的智能化。不僅縮短產品的開發周期,減少資源能耗,對成本、效率和能耗進一步優化,也更好地滿足了客戶專屬化定制需求。
本期終端,聚焦5G與智能制造時代,一探行業企業發展現狀與趨勢,邀您共同開啟新篇章。